認識四川災後重建工作座談會昨晚舉行
馬志毅 ( 左二 ) 代表主辦單位向周建國致送紀念品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發生至今快一年,當日地震帶來的傷痛,撼動無數人的心靈,澳門各界亦出錢出力助川援建。作為澳門未來棟樑的年輕人,希望向四川同胞伸出援手,助其恢復正常生活。然而,又該從何入手,才能讓災區同胞切實感受來自遠方的關愛之情?
道義入手伸至其他領域
由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中華青年進步協會、澳門僑界青年協會合辦的“愛與關懷·身體力行”——讓青年認識四川災後重建工作座談會,昨晚七時三十分假中總五樓會議廳舉行。活動邀請原國家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現任香港福幼基金會四川重建項目總監周建國,講述有關工作的經驗和體會。
周建國表示,內地許多青年到災區安撫受災同胞,但深入災區探訪效果未必如願,因地域等原因會造成溝通隔閡。比方說,澳門青年說粵語,若在災區碰上講川話的長者,那該怎麼辦?周建國說,澳門人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卻未必能與四川老人家溝通。反之,若是一個“吃辣”的人,與災區民衆溝通,卻可由“吃辣”說起。周建國提醒澳門青年,到災區探訪,與災區有關部門溝通,不要在沒有準備或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貿然而行。
周建國建議澳門青年關愛災區同胞,可從道義入手,再慢慢伸展至其他專業領域。如青年與災區中學生、高中生年齡相若,可透過電郵、通信,甚至寄出心意卡,鼓勵災區同胞,送上關愛。雖然各地語言未必相通,文字卻相通。
倡先建一層樓房易達標
談到目前災區重建的進度,周建國說,政府有一個硬性規定:到今年底,所有學校要完成永久性重建,農村災民的房屋重建基本恢復。但相信要實現這一目標有一定困難,因災區過去只有百分之八的新房建設開工率,地震後新房開工率應要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這樣,勞動力及建材供應未必追上。另外,地震也影響人民積累建房資金,因正常情況下,成都周邊居民建房資金積累期要五至六年,偏遠地方居民或要十年,即要累積十年資金才可建設約兩千呎的樓房。儘管去年地震發生至今,國家向每戶災民資助兩萬元、並有貸款措施協助重建,但扣除政府資助及貸款,建一棟樓房,居民至少還要掏四至五萬元。
周建國認為,長遠應該分期建設,如居民建房可以先建一層,但可先做好兩層或三層樓房的地基。因為建一個約八十平方米的樓房只要五至六萬元,透過政府補貼兩萬、貸款三萬,基本可解決。之後慢慢累積金錢建二、三層,更為實際,也更易解決。
青年團體將辦援川活動
在建房安全問題上,周建國說,縣級以上的政府都有為災區居民提供一個不同面積、不同格局的建房工程圖參考,但只是推薦,非硬性要求執行。“五·一二”地震發生至今不到一年,災民傷未痊癒,一般會按工程圖施工。
為讓本澳居民身體力行繼續支持四川重建,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計劃五月舉辦“青年獻愛心”慈善籌款活動,所籌款項全數支持四川省廣元巿利州區的基建重建項目。另外,中華青年進步協會七月將舉辦“中華青年民族學習交流營二○○九”,活動包括探訪四川地震災區。
出席昨日座談的嘉賓包括教青局設備處長黃超然,中聯辦協調部代表葉俊斌、台灣事務部副處長級助理王勝文。主辦單位負責人包括:中總青年委員會主任馬志毅、副主任林燕妮,澳門僑界青年協會理事長畢志健,中華青年進步協會會長施家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