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僑的形成與發展---專訪僑總會長黎振強

2011082901.jpg

 

 

  當年王維的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寫盡了多少在外遊子的心。異鄉的無奈,王維並不是前無古人,亦不是最後一人。中國,作為一移民大國,自秦漢時期便有人作出海的嘗試,之後歷朝歷代,炎黃子孫移居海外的情況屢見不鮮。直到今天,中國人的面孔依然在世界隨處可見,他們和他們的後代或在當地定居,闖出一片天地,或歸故里。但無論如何,箇中辛酸並不是我們這些一直生活在母國甚至是出生地的人經由三言兩語就能完全體會的。在澳門,有一群人,他們的祖輩曾離開祖國,飽嘗離鄉背井之酸,是名副其實的異客;當他們在當地落地生根後,又再一次回歸中華大地,再次承受祖輩當年的痛,他們的名字,叫歸僑。

歸僑、華僑、華人、僑眷的分別

  澳門歸僑總會的黎振強會長在講述澳門歸僑時,明確地解釋了歸僑二字。歸僑即歸國華僑,但說起歸僑,就必需先要說起華僑。海外華人分為兩類,華僑與華人。華僑有別於華人,華僑是指長期居住在外國但持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的中國公民,而華人是指持外國護照之中國人,華人在法律上是外國公民而不是中國公民。而華僑或歸僑在國內的親屬則被稱為僑眷,當中在澳門的歸僑主要是歸來的華僑和僑眷。

華僑:落葉不能歸根的無奈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蕭牆之內軍閥內戰、黨爭不斷,外有帝國主義從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上的侵略,飽受內憂外患之苦。部份國人迫於無奈,選擇走向海外,希望逃離烽火連天、貧困交迫的苦況,在外找尋一片新天地。近至東南亞、遠至歐美等地,都有中國人的足跡。當時中國人憑著他們的辛勤,使他們成為最受海外僱主讚譽的勞動力;憑著他們的智慧,使他們成為海外地方經濟命脈的重要一環;而他們的團結,一致向外地對抗了海外那些因被中國人辛勤而搶去飯碗的當地人的仇視、種族上的歧視和階級上的蔑視。中國人,總算在海外紮實了根,但在海外的落地生根,並沒有使他們忘本。一部份人始於認為,人離鄉賤的無奈或可忍氣吞聲,但作為中國人總是要落葉歸根;另一部份在當地落地生根,決定以當地為家。但說到底,黃色皮膚內藏著的仍是一顆中國心。

  到了六十年代,東南亞各國發生一系列的排華行動。印尼、緬甸、老撾、越南等地排華浪潮持續,其中以印尼排華最甚。當時東南亞各國的中國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包括被禁止華文學教育、禁用中文、禁止慶祝中國傳統節慶、禁止中國人從商從政等,從而導致很多海外僑民不得不離開僑居地。當中有大部份人回到祖國,很多海外華人被迫放棄他們在東南亞的家,帶著一顆積極的心回流到祖國,希望能在祖國避難的同時,能夠重新歸根於祖國,用他們的努力為國家建設出一分力,期盼祖國強大富強,但現實卻不盡人意。當時中國在以美國為首的國際封鎖和「三年自然災害」之下一窮二白,物資短缺,但歸國華僑並沒有減卻他們的熱情,仍用他們的僑匯幫助國家,用他們勞動在上山下鄉中為國家出一分力。但之後一連串的政治運動,和之後的文化大革命,卻傷了歸國華僑的心。由於在文革中極左思想不斷高漲,歸國華僑和僑眷被斥為「有海外關系」而遭打壓和歧視,甚至批鬥、迫害的事件屢見不鮮,實為唏噓。

歸僑:這是我們真正的名字

  面對著海外居住地和國內一連串運動,而香港出入境限制非常嚴格,澳門就成為了華僑「避難」的好地方。在大家口耳相傳下,為數不少的部份海外華僑和來自內地的歸僑選擇移居澳門這個出入境限制相對較寬的特殊地區。而身處陌生的澳門,歸僑再次發揮團結的精神,在梁雪予、趙宣揚、陳若之、鄭鞏等知名僑領的倡導和籌劃下,在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正式舉行成立大會,澳門歸僑總會正式面世。

  黎會長說道,歸僑總會的會員是由來自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組成。成立時,對「歸僑總會」這會名,老一輩僑領堅持使用「歸僑」而不使用「華僑」的稱呼,確實有卓越的遠見。因為當時澳門仍屬葡萄牙管治,中葡兩國尚未建交,談不上回歸的事,但老一輩僑領早已認定澳門始終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澳門終有一天要回到祖國的懷抱。來到澳門,即是回歸祖國,所以來澳華僑並不是居留在外國的華僑,而是歸國華僑。至於歸僑總會的會徽更有意思,是一個「僑」字,左邊的「?」是一個家的形象,喻為歸僑之家。右邊有個紅色的心,是一顆幟熱的愛國心。

中國人:不容侮辱

  華僑雖然久居海外,但很多都堅持保留中國護照,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居住海外。六十年代,當時澳葡政府的出入境限制雖然?鬆,持外國護照的人可自由出入澳門,但對來澳定居或過境暫留持中國護照的華僑卻持歧視態度。凡是進入澳門的持中國護照的華僑,需要如犯人般打下十隻手指模,並交納兩千元的按金,一些來自相對窮困國家的歸國華僑如緬甸,甚至被勒令每人繳交高達兩萬元的按金方可入境。面對澳葡政府諸多制肘,剛剛起步的歸僑總會於一九七零年通過何賢先生的幫助下,向澳門總督多番交涉。此時澳葡政府在一九六六年的一二.三事件後,對華人的欺壓與氣焰已有所收歛,亦不敢對新中國擺出強硬態度。所以在連番交涉下,澳葡政府接受歸僑總會的要求,修改華僑出入境的條制,取消了打十隻手指模的步驟,並減免保證金。自此之後,華僑不再受澳葡政府的限制,同時亦告訴所有人,不管是定居的歸僑還是過境的華僑,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出入中國領土,是理所當然,不容侮辱!

澳門人:落地生根的繁衍

  來澳的歸國華僑或以澳門為一避風港,待海外居住地排華之風或文革「紅」風歸於平靜之時,或回到海外居住地,或返回中國內地,又或者到其他海外國家繼續尋找更適合他們的容身之所。但其他的歸僑,憶起排華時的血腥暴力、文革的冤屈迫害,亦不再想做一片四處飄泊的浮萍,於是澳門,這一蓮花寶地,成為他們安身立命、落地生根之地。

  澳門雖然不是歸僑原先的家,而當年澳門亦是作為歸僑的避難之所,但選擇留在澳門的歸僑,也成為了澳門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澳門很多行業,無論是工商、科技、文教,以至政界,都有歸僑的參與。最後當然少不了東南亞美食文化,緬甸、印尼、越南、泰國等東南亞美食除了集中在三盞燈之外,澳門各處如新口岸、新橋、黑沙環、臺山、離島等都隨處可見,亦需歸功於歸僑。可以說,澳葡政府並沒有太過關心這個社群,但歸僑卻積極融入澳門,他們為澳門提供了人力、資本、技術甚至更多更多,更積極參與澳門事務,為澳門的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如今,歸僑總會已成為澳門其中一個重要團體,除了積極參與澳門事務,發展會內歸僑服務,更積極參與和發展與內地、臺灣、及海外僑界的聯絡和交流,除了加強與內地僑鄉的聯繫外,更為兩岸的互相瞭解、澳門的對外宣傳起了正面作用。

  現時定居在澳門的歸僑,中國無疑是他們的第一故鄉,祖國經歷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使他們吐氣揚眉、深感自豪;而他們本來的海外居住地就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因為在那裡還居住著他們的親朋戚友。每次他們離開自己的「家」的時候,百般滋味擁入心頭是無疑的,但今天,歸僑們既是落葉歸根、回歸中華,又是落地生根、紮根澳門。澳門就是歸僑的家!

 

 

其他動態